
作者|冷研作者团队-洗兵大秦海上波
字数:3088,阅读时间:约6分钟
编者按:《孙子兵法》有云,“兵之情主速”。
中国古代军事中,一条至关重要的准则便是“兵贵神速”。战场上的快速反应是取胜的重要因素,而行军速度则反映出一支军队的素质与实力。训练有素、精锐的军队能够在短短一天之内行军百里,而腐化不堪的部队,可能连百里都走不完,只能步履蹒跚,形同蜗牛。
但问题来了,何为“神速”?到底多快的行军速度才能算得上足够快速呢?
1644年,山海关的决定性战役。
展开剩余83%公元1644年,李自成、吴三桂与多尔衮三方军队在山海关展开的血战,几乎决定了中国未来数百年的历史走向。至今,许多历史爱好者仍对这场战役心存遗憾,并常常设想“如果”其他情形发生,会是怎样的局面。例如,如果吴三桂未曾剃发归降清朝;又或者如果农民军能够在清军之前击败吴三桂,顺利夺取山海关等。
其中一个焦点问题便是,农民军的行军速度是否太慢了?是否正如历史学界所说,农民军在攻占京师后腐化堕落,导致其行动迟缓,进而导致山海关的失败?
即便是历史巨著《南明史》的作者顾诚,也对大顺军的行动提出过批评。他认为大顺军“放慢了进军速度”,并指出从北京到山海关约需五天时间,但大顺军却用了整整八天才到达。最终,山海关战役于四月二十一日晨八时打响。
若仅考虑直线距离,从北京到山海关大约是300公里,合计600华里。考虑到农民军的规模庞大,步兵、骑兵、甚至大炮都有拖累,按照史料中的记录,大顺军每天行进75华里。那么,这个速度究竟快还是慢呢?
农民军的行军速度到底快不快?
我们不妨做个对比。凯撒时期的罗马军团,素以严密的训练和高效的战术著称。罗马军团的正常行军速度为每天22至27公里,约为44到54华里。而大顺农民军,虽常被批评为腐化不堪,却能够在每天行军75华里的基础上,保持相对稳定的速度。这相当于罗马军团的140%!
同样值得注意的是,红军在四渡赤水时,每日行军距离也在75华里左右。尽管红军面临的地理条件更加严峻,且战斗更加频繁,但依旧能够保持较快的行军速度。这也证明了,尽管有人批评大顺军行军缓慢,但实际上,他们的速度是相当高效的,绝非腐化不堪的军队所能达到的。
如果真如顾诚所说,大顺军应以每日120华里的速度行军,那就意味着,他们必须超越罗马军团的行军效率,达到其速度的200%以上!在拖着大炮和重型装备的情况下,这种要求显然是不现实的。
而回看蒙古西征时,东欧平原的蒙古骑兵也未曾做到每日超过百里的行军速度。如果真要要求大顺军在行军速度上“高效”,那么他们不仅要像蒙古骑兵一样迅捷,甚至要达到“神速”的水平。
与清军相比,大顺军并不逊色。
山海关战前,清军的行军速度同样值得注意。从4月16日至20日,清军的每日行军速度约为60至80里。即便是在接到吴三桂求援后,清军抛弃汉军步兵,展开的骑兵强行军,才勉强达到了每日105华里的速度。这一数据与顾诚对农民军的批评相比,清军显然也未能达到那种“神速”的行军标准。
古代军队行军的艰难与局限性
有些读者或许会好奇,一个成年人若每天走8小时,按每小时4-5公里的速度,岂不轻松能行走80里?为什么古代精锐部队却常常做不到呢?这其中的奥秘,便是古代行军所面临的种种复杂性。
古代军队不可能像现代一样使用高效的运输工具,它们的行进往往受到道路条件、天气变化、物资搬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。首先,古代的道路普遍狭窄、崎岖,许多乡村小路只足以容纳少数人并排行走。即便是骑兵,也无法长时间脱离道路行进,否则马匹容易受伤,严重时甚至会失去战斗力。步兵则背负沉重的装备,且行军过程中要应对泥泞的路面、土坡和障碍物,这一切都会显著拖慢进度。
再者,军队的规模也决定了它的行军效率。在古代,军队通常无法像现代部队那样灵活调动,且每个士兵之间需要保持一定间隔,以防突发状况。假设一个规模为万人的军队需要行进,如果不分开前后队伍,每个队伍之间就需要很长的时间间隔,这会导致军队的整体行进效率大幅下降。
现代观念的误解与现实中的行军速度
对于很多人而言,现代战争的速度常常被误用来衡量古代军队的行军效率。而在一些奇幻小说中,如《冰与火之歌》,佣兵团和步兵军队的行军速度被描绘得极为夸张,甚至超越了历史上最著名的骑兵部队——蒙古骑兵。虽然这些描写富有想象力,但却忽略了古代军队行军的实际条件与限制。
综上所述,古代军队行军速度不可能像现代一样快速,且受制于众多因素。对于大顺军而言,其行军速度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是相当高效的,而那些以现代标准来衡量古代军队速度的观点,往往显得不切实际。
参考文献:
1. 《南明史》
2. 《八旗通志》
3. 《恺撒战记》
4. 《从行军速度看红军长征在西南的几次急行军》
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,主编原廓、作者洗兵大秦海上波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,违者追究法律责任。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,请与我们联系。
发布于:天津市涌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